七月初七,是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。每年七夕,這個仙女與凡人的愛情故事總會被人們稱頌一番。近幾年,隨著線上、線下大小商家持續(xù)不斷地造勢,七夕成了浪漫的代名詞,被稱為“中國情人節(jié)”,牛郎織女也成為忠貞不渝的“愛情代言人”。七夕這天,情侶互贈禮物、互表心意,單身的人在社交網(wǎng)絡(luò)自嘲,商家則賺得盆滿缽滿。
七夕節(jié)古已有之,普及于西漢,鼎盛于宋代,《東京夢華錄》《歲時廣記》《夢粱錄》等許多記載宋代地理風(fēng)物、社會生活的古籍中,都有關(guān)于七夕的記錄。不過在宋代,人們重視七夕,主要不是為了追求愛情。宋人過七夕,最隆重的儀式是乞巧。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:“至初六日、七日晚,貴家多結(jié)彩樓于庭,謂之‘乞巧樓’。鋪陳磨喝樂、花瓜、酒炙、筆硯、針線,或兒童裁詩,女郎呈巧,焚香列拜,謂之‘乞巧’。”《歲時廣記》記載:“七夕,京師諸小兒各置筆硯紙墨于牽牛位前,書曰‘某乞聰明’。諸女子致針線箱笥于織女位前,書曰‘某乞巧’?!睙o論是穿針引線還是捕蛛結(jié)網(wǎng),都寄托著女兒家對擁有一雙巧手的希冀。
在宋代,七夕節(jié)不僅重要,而且十分熱鬧。王禹偁《七夕》云:“歸來備乞巧,酒肴間瓜果。海物雜時味,羅列繁且伙。”孔平仲《七夕》云:“高列瓜華結(jié)彩樓,半空燈燭照清秋?!睘榱藨c祝七夕,宋人會置辦許多物品,《東京夢華錄》中說:“七夕前三五日,車馬盈市,羅綺滿街?!苯质猩现饕u什么呢?賣玩具?!芭藰墙謻|宋門外瓦子,州西梁門外瓦子,北門外、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(nèi),皆賣磨喝樂,乃小塑土偶耳?!逼渲刑峒暗摹澳ズ葮贰笔钱?dāng)時非常流行的玩具,名字來源于佛教中的神摩睺羅伽,是梵文的音譯。這是一種泥塑玩偶,《醉翁談錄》載:“小大不一,價亦不廉?;蚣语椧阅信路?,有及于華奢者,南人目為巧兒?!痹谒未?,下到尋常百姓,上至皇室貴族,人人都愛磨喝樂,連前文提及的乞巧桌案上也有它的身影。孩童喜歡模仿它的造型,“小兒須買新荷葉執(zhí)之,蓋效顰磨喝樂”;貴族把它當(dāng)作送禮佳品,“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”。全民追捧,讓磨喝樂身價不菲,“悉以雕木彩裝欄座,或用紅紗碧籠,或飾以金珠牙翠,有一對直數(shù)千者”。
除了“C位出道”的磨喝樂,宋代的七夕街市上還有形形色色的新奇玩意兒。單是《東京夢華錄》中,就提到了“水上浮、谷板、花瓜、方勝、果食將軍、種生”數(shù)種,它們“皆于街心彩幕帳設(shè)出絡(luò)貨賣”。如果宋人也寫一篇“七夕節(jié)最走心禮物推薦清單”的自媒體文章,上述物件一定都是拉動消費的“爆款”。
宋代女性拜織女,求的是擁有一門高超的手藝,愛情倒在其次;宋人在七夕這天也購物,買的是新鮮有趣的小玩意兒。其實,對于牛郎織女“聚少離多”的愛情,宋人并不向往。雖然秦觀在《鵲橋仙》中用“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”寬慰世人,但更多的是如“良宵短,人間不合催銀箭”(歐陽修《漁家傲·喜鵲填河仙浪淺》)、“相逢一醉是前緣,風(fēng)雨散、飄然何處”(蘇軾《鵲橋仙·七夕》)、“歡盡夜,別經(jīng)年,別多歡少奈何天”(晏幾道《鷓鴣天·七夕》)這樣的嗟嘆。畢竟,天上的仙女再美,也比不上人間的長久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