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

旅游

中國各地興起評選“精神名片”關注地方文化內涵

來源:新華網 作者:新華網 發(fā)布時間:2012年03月26日 點擊數: 次 [添加收藏]

新華網河南頻道3月24日電  北京的“愛國、創(chuàng)新、包容、厚德”,鄭州的“博大、開放、創(chuàng)新、和諧”,長沙的“心憂天下,敢為人先”……近年來,中國地方省份和城市興起一股“精神名片”評選、發(fā)布的熱潮,各式各樣的“地域精神”表述語新鮮出爐。

    最新的一個例子是湖南,這個中國內陸省份從2月1日起開始“湖南精神”的征集。3月21日,在長沙舉行的“湖南精神提煉語‘4選1’活動”發(fā)布會上,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志初介紹說,前期“10選1”活動共有578萬余人次參與。

    “短時間內有接近600萬人參與投票非常不容易,這充分反映了社會各界人士高昂的參與熱情。”張志初說。

    對于開展這項活動,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朱有志認為,湖湘從來重精神,以“湖南精神”征集提煉為例,有利于進一步形成湖湘文化的共識,讓三湘兒女擁有更加堅定的價值追求,筑牢強省之魂,彰顯湖南的魅力。

    事實上,這種“地域精神”的評選、發(fā)布活動近年來有方興未艾之勢。據粗略統(tǒng)計,截至2011年底,中國已有20多個省市推出了各自的“地域精神”表述語。

    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“北京精神”表述語的評選。去年11月,經過一年多提煉和290多萬群眾投票,北京市政府新聞辦正式向社會公布了由“愛國、創(chuàng)新、包容、厚德”為內容的“北京精神”表述語。

    從今年開始,北京市將開設小學、中學“北京精神”地方課程,在青少年中培養(yǎng)和弘揚“北京精神”。而在2月舉行的北京市公務員考試中,“北京精神”與空氣質量監(jiān)測等當下熱門話題同時印上考卷。

    有分析人士認為,“地域精神”評選活動的興起,顯示了地方政府和社會公眾在多年來注重物質財富積累的同時,越來越重視“精神名片”帶來的獨特效應。特別是城市在經歷了追求體量擴張的“拼規(guī)模”和標志性建筑、形象工程的“拼形象”之后,開始越發(fā)關注地方文化的內涵,更加熱衷于尋找具有代表性并得到居民廣泛認同的“地域精神”。

    朱有志說,目前中國各省、市對提煉地方精神如此熱烈、如此普遍,不僅是受到“北京精神”的帶動,更重要的是時代發(fā)展的推動力所促成,是國家和民族發(fā)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。

    不過人們也注意到,盡管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跟進評選,但“地域精神”卻遭遇了“似曾相識”的尷尬:某些詞匯高頻率地出現在各地“地域精神”的表述語中,如創(chuàng)新、開放、和諧、誠信等。

    有觀點認為,這正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表達和精神的召喚,是社會主流人群的合力訴求,體現了執(zhí)政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圖。但也有人表示,如果地方精神“千城一面”,雷同甚至教條化、口號化,會讓群眾失去認同感,很難產生正面激勵作用。

    張志初認為,“精神名片”的征集和提煉,必須建立在對歷史和現實充分了解和認識,并發(fā)動民眾參與的基礎上,否則會造成定位模糊、把不準文脈,導致表述語提煉的同質化和趨同性。

    也有不少群眾向記者表示,倡導者不應只是空呼口號,而應當帶頭踐行,給百姓做出表率和示范,這樣評選提煉活動才不會淪為一場“秀”。

    相關分析人士則指出,在提煉“地域精神”的過程中,唯有去功利化思維和政績沖動,才能真正讓“地域精神”源自民間、回歸民間。在這個過程中,既要將其還原到地方歷史的縱向坐標中去考察,也要將其放到同時代其他地區(qū)對比的橫向坐標中去定位。(完)